探寻神秘的拉美世界:“寻找马孔多”中哥文化沙龙回顾

2021-06-22 10:25 郭存海

 ▲ 洪再新教授、郭存海博士、土木(Luis Gabriel Cantillo)博士正在交流

为促进中外文化互译合作,为中外文化机构及专家人士搭建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多样化的信息沟通与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中国文化译研网联络中外的优势,帮助世界各国读者和译者发现、翻译、分享中国文化作品,中国文化译研网从2016年牵头发起“阅读中国”沙龙系列活动(China Readers’ Club,简称CRC)。


在当前“2016中拉文化交流年”背景下,为了促进中国和拉美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6月5日下午,主题为“中哥文化沙龙---寻找马孔多:发现拉美艺术的人文精神”活动成功举办,该活动由中国文化译研网、广西美术出版社、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和今日美术馆联合主办。

本次沙龙邀请到三位嘉宾,分别为美国普吉湾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再新先生,任主讲嘉宾,哥伦比亚视觉艺术家和策展人土木先生(Luis Cantillo),任对谈嘉宾,以及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研究员兼负责人郭存海先生,任主持人。沙龙以讲座和对谈相结合的形式展开。

在讲座环节,洪教授分别从“土木和他的师承”、“艺术和我们不完美的世界”、“《马孔多图》和《碎形》”、“艺术何以万岁”、“书写与写意”、“从齐亚到家”这六个方面展开他的讲座。

▲三人对谈

在对谈环节,洪再新、土木和郭存海这三人对话中碰撞出的火花更是将对拉美艺术的人文精神的探索推入了高潮。郭存海博士总结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没有国界的,一种是爱,另一种就是艺术”。


作为艺术符号的“马孔多”就是如此,充满普世性的意味,中哥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追寻着它的意义,尝试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来达成共鸣。


孤独的马孔多

对于艺术家们而言,马孔多不仅仅是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小镇,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隔离于时代和世界的孤独感。它是当今跨文化交流中的屏障,是艺术家们想要奋力突破的壁垒。对此,洪再新教授在现场发出倡议,呼吁我们秉持着开放精神面对拉美和其他各国,坚持合作、对话、交流,以实现最终的共同发展。

▲ 洪再新教授讲“寻找马孔多”

洪教授认为当今的中国不仅需要让拉美了解自己,更应该努力理解拉美群体,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民间友谊。共同努力,携手走出与世隔绝、不被理解的文化怪圈,摆脱马孔多滞后而又闭塞的孤独感,拥抱世界,拥抱明天。


另一方,土木博士对于文化交流问题,则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尽管中国和哥伦比亚乃至拉美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在交流中也会产生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你有兴趣,并积极处理,就一定能消弭隔阂,破除障碍,甚至缔结出一段深刻的友谊,正如他和洪再新教授一样。


艺术与现实

沙龙进行中,洪教授提到了费尔南多·博特罗,哥伦比亚著名雕塑家、画家,堪称是国家的荣耀和人民信仰之父。博特罗的作品个人风格色彩浓重,尤其是早期那一系列反映社会的暴力题材,令人印象深刻。夸张的暴力描绘不仅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也扣响了观众的心弦,让人们反思生活中的问题:当暴力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个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做?

 ▲哥伦比亚导演李戈

现实的世界是不完美的,不同的艺术家看待同一世界的视角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摸索着,寻求一种可行的沟通方式,来展现自己眼前的世态风貌,释放内心的呼喊,传达在这一不完美世界里,或是对芸芸众生的悲悯情怀,或是对苦难暴力的控诉与诘问。就这一点而言,博特罗无疑是艺术家中非常出色的代表,他成功的通过色彩丰富的画作,激发哥伦比亚人对苦难现实的思考。而“博特罗在中国”的画展更是让远隔万里的中国民众感受到了“欢乐的拉美胖子”背后浓缩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批判精神。

 ▲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露丝


每一种独特的视角都是艺术家的专属语言,关于世界变形的造型表现则是个人阅读方式的衍变。中国和哥伦比亚以及拉美的艺术家们就在努力创造着自己的平台,广泛交流,博采众长,精心打造奇特梦幻的艺术家世界,那是不完全重叠于现实的平行空间,它满足了大众对幻想的需求,对美的渴望。


艺术如何超越不完美的现实,生活中又如何超越不完美的自己,这是艺术家们永远的课题,洪再新教授如是说。

 ▲ 沙龙现场

文化艺术的距离

哥伦比亚的文化和艺术,究竟离中国有多近?它的昨天和今天,到底和世界有多远?洪再新教授和土木博士认为尽管我们坐落于地球的两面,历史进程中的文明发展各不相同,但我们之间的距离感仍然是可控的,是可以逐渐缩短的。


书写与写意就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洪教授在哥伦比亚旅游访问期间,看到了街头小巷形态各异的涂鸦,感触很深。他认为哥伦比亚的涂鸦就像中国的写意一样,蕴含着民间大众的智慧和审美,是我们宣泄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不同艺术方式的共通,远隔万里的人们能够互通心意,拉近彼此的距离。

而昨天和今天和世界有多远,这个问题则取决于衡量的视角。我们看待每一种文明的历史时,衡量它的距离不是说空间有多远,时间有多长,而应该以一种大格局,长视角审视异己文化,在观察别人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这才是跨文化交流意义所在。


结语

作为“中拉文化交流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文化沙龙跨越了太平洋,在中国和哥伦比亚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激发了在场观众的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兴趣,促进了中国和拉美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我们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可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相同的。摆脱马孔多式的孤独桎梏,怀着善意和包容融入世界,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课题。

 ▲嘉宾合影 左起: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负责人郭存海、哥伦比亚视觉艺术家土木、洪再新教授、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露丝、广西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冯波。